2024(第十六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于9月5日至6日在上海成功舉辦。珠海水務環境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珠海水控集團)副總經理韓梅平在會上分享了珠海全域排水一體化管養的成功案例。通過信息化建設、精細化管理和廠站網一體化調度等舉措,珠海水控集團在排水設施的維護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韓梅平還提議,未來應當構建排水設施管養成本審核機制,優化按效付費評價體系,明確廠網河湖管理界限,并建立長期有效的管養機制。
一、治污方式與管理模式的轉型,引領一體化管養改革
環保產業是政策導向型行業,諸多環保項目由政府或國家政策推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強調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性,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應當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環保標準的提升,排水系統的維護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排水系統的管養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伴隨著較高的安全風險。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韌性城市建設和水環境改善的需求,排水系統管養必須走向規范化和一體化。近年來,我國的污水處理策略和城市排水設施的管理模式發生了重要變化。治污重心從“建廠提標”轉向“源頭治理,提升效能”,從追求“污水處理率”轉向重視“污水收集率”。同時,城市排水設施的管理方式也從分散式、事業單位管理向企業化、一體化管理轉變。
2024年3月,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其他四個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運行維護的通知》,設定了至2025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5%(珠三角地區)的目標,以及進水BOD5濃度超過100mg/L的污水處理廠數量占比達到90%以上的要求。達成這些目標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二、珠海水控集團的創新實踐與成就
珠海市自2017年遭受“天鴿”臺風影響后,珠海水控集團提出了排水體制改革方案,推動全市排水設施的一體化管理。2018年9月,《珠海市排水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出臺,珠海水控集團開始全面接管全市排水設施的運營與維護。
該方案旨在構建排水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和維護體系,促進水資源的協同管理,并明確了管養主體。珠海水控集團為此制定了“1+6”政策體系,涵蓋了實施方案、質量標準、考核方法、經費標準及付費辦法等內容。
同年10月,珠海水控集團成立了供排水管網有限公司,專注于市政排水設施的接收、運營、養護、防汛排澇、排水許可審查及應急搶修等工作。公司配備了7個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養護應急搶險基地,并擁有198臺國內外先進的專業技術設備。
截至2023年底,珠海市的市政排水管網總長度達到了6254公里,其中包括3179公里的雨水管網和3075公里的污水管網(含530公里的雨污合流管網),共有113座泵站。珠海水控集團負責整個區域(包括橫琴新區和島嶼)的排水設施、雨污水管網及泵站的管養,同時還管理著一些重要的河流和雨水調節湖泊。
珠海水控集團在管養過程中注重信息化建設、精細化管理、廠站網一體化調度、防汛排澇及排水許可等方面的工作。通過開發綜合展示系統,實現了供排水數據的一體化管理。精細化養護確保了管網普查和設備檢查的數據能夠及時更新到運維數據庫。廠站網一體化調度則提高了系統的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在防汛排澇方面,珠海水控集團實施了汛前準備、汛期響應和汛后總結的全流程管理。此外,公司還積極推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審查原則,探索供排水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珠海水控集團的一體化管養實踐帶來了諸多成果,如實現了人員、物資和資金的高效調配,提升了應急搶修速度,完善了管網信息化系統,全市污水廠進水BOD5平均濃度較2018年增長了33%,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了81.7%。在水環境保護方面,2020年至2023年間,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17條黑臭水體得到了有效治理。在水安全保障方面,建立了內澇信息共享和應急調度機制,成功整治了63處內澇點,所有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
三、面對挑戰,珠海水控集團的深入思考
盡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珠海水控集團在管養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韓梅平指出了四個關鍵問題:
排水設施管養成本審核機制缺失: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成本審核管理辦法,以支持價格調整。
按效付費評價體系的實施難題:實際操作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責任劃分模糊不清,應完善評價體系,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
廠網河湖管理邊界的明確:加強水利和市政部門的合作,實現系統性的管理和思維。
建立長效管養機制:制定長期規劃,持續投資,確保管養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珠海水控集團的經驗表明,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可以有效提升排水系統的管理水平,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